饭后容易饿? 胃火过旺是主因, 一味中药调火护脾胃!
本文1626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老陈最近总是抱怨,才吃完饭没两个小时,肚子又开始叫了。明明三餐没落下,也不是吃得少,就是老是感觉饿,不吃点什么就心烦意乱,甚至还会口臭、胃胀、睡不好。
他还以为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,跑去医院检查,医生却说:“你的问题不是胃虚,是胃火太旺。”
很多人可能听说过“胃寒”“脾虚”,但“胃火”听着陌生,其实它才是很多人饭后容易饿、胃口异常的幕后黑手。
吃得多但总是饿,不是虚,是火
胃火不是“上火”那么简单,它是中医里的一个重要病因,意思是胃内的阳热过盛。胃火旺盛,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,刺激胃壁,出现烧心、易饿、口干口苦、口气重、便秘等问题。
现代医学里,这种情况常常和胃酸分泌异常、胃动力亢进、高热量饮食有关。胃火太旺时,胃排空得快,饥饿感来的也快。你以为是消化好,其实是胃在被过度刺激。
而真正的胃虚,一般表现为吃不下、消化慢、腹胀、食欲差,和“总是饿”是两码事。
胃火从哪来?这3个习惯是“火源”
1. 吃得太油太辣
高脂肪、高辣度的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,短期内可能觉得“开胃”,长期下来反而导致胃黏膜炎症,胃火越烧越旺。
2. 情绪起伏大
长期压力大、爱生闷气、易焦虑,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胃酸、胃液分泌异常,胃火也就跟着旺。
3. 晚饭吃太晚
晚上吃得晚、吃得多,胃得不到休息,阳气本该藏起来养精蓄锐,却被胃火牵着走,第二天醒来仍饿得慌。
胃火不降,脾胃就会“烧坏”
胃火旺盛,不仅饿得快,还会越来越“毁”脾胃。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。胃火太旺,脾就容易被灼伤,出现运化失调、湿气加重、脂肪堆积、慢性胃炎等问题。
不少人刚开始只是“饿得快”,后来发展成胃酸、反流、腹胀、消化不良,其实就是没及早处理胃火。
中医经典:一味药,专调胃火
调理胃火,中医讲究“寒热平衡”。不是一味地清火,而是要疏肝理气、健脾和胃、清热调中。
黄连,就是被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反复提及的清胃火名药。
它性寒,味极苦,入心、胃、大肠经,专治胃热炽盛、口臭烦躁、消谷善饥。现代研究表明,黄连中的小檗碱具有抗菌、抑酸、保护胃黏膜的作用,对幽门螺杆菌也有一定抑制效果。
不过黄连药性寒凉,用量和搭配都很讲究。一般不会单独使用,多与半夏、茯苓、生姜、陈皮等配合,用以调中和胃、降逆止呕,避免伤胃阳。
日常调理,别让胃火“越烧越旺”
1. 饮食不过饱
每顿吃到七八分饱就够,尤其是晚饭,不能太晚也不能太撑。建议晚上七点前吃完,不要边吃边追剧,影响消化。
2. 喝点清热粥
工作压力大时,可以喝点莲子绿豆粥、百合粳米粥,清热又养胃。绿豆不要煮太烂,否则寒性过强。
3. 少喝浓茶咖啡
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,胃火旺的人最好控制每天一杯以内。特别是空腹喝咖啡,会让胃更“躁”。
4. 情绪管理是关键
胃和情绪关系极大。中医讲“怒伤肝,肝火犯胃”。练练腹式呼吸、太极、静坐,都对平胃火有帮助。
要不要吃药?别自己“清火”
很多人一听“胃火”,就开始吃牛黄解毒片、三黄片。其实这些药清火太猛,本来只是胃火偏旺,结果搞得脾胃更虚。
调理胃火,不能只靠“降火药”,而是要辨证施治、调养结合。脾胃功能差的人,如果一味寒凉,会适得其反。
如果你经常饭后一两个小时就饿、口气重、胃胀、便干,建议去医院做个胃镜或呼气试验,排查是否有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,别一味靠感觉判断。
七、胃火调好了,饭后不再饿
胃火一旺,脾胃就乱,身体就会出一堆毛病。调好胃火,其实就是给脾胃降温、恢复节奏,这样吃进去的食物才真正被吸收、被利用。
别再以为“能吃是福”。如果吃得快饿得快,很可能是胃火太旺在作祟。真正的健康,是吃得刚好,饿得刚好,不急不燥。
参考资料:查晓天. 食欲不振癌症病人的大敌[J]. 江苏卫生保健, 2016, (23):21.
李丽萍.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[J]. 内蒙古中医药, 2010, 29(24):148-149
感谢关注!有你在,我们会变得更好!